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一次. 中国法学家张友渔在谈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说:
“我学习的特点之一、是重思考,不太重记忆 在读私塾 的时候,有‘回讲制度’,就是在老师讲过之后、学生去 复习两三天,然后再讲给老师听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回讲’ 的情况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在‘回讲’时,经常比一般的同学讲得好。有人说我的记忆力好,把老师讲的话 全记熟了,其实不是,我是用思考帮助记忆。我在听老师 讲的时候,经过思考,完全理解了老师讲的意思,所以就 记得。”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张友渔之所以能够记得老师 讲过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不是 像其他同学那样机械记忆。那么,作为学生的你,平时是 怎么记忆的呢?
☆理解便于记忆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是以理解材料内容为前提的。这 种理解不仅指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 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该材料和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 使要记忆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保持在记忆中。 记忆的全面性、牢固性、精确性及迅速有效性,依赖于学 习者对材料理解的程度。
☆学生也“健忘”
很多同学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1)总是忘记已经背好的英语单词。
(2)考试之前背的东西马上就会忘记。
(3)单元测试的时候,答案在脑子里若隐若现,但就 是想不起来。
(4)以前认真记过的公式,很久没有使用就忘得一干 二净了。
(5)主要靠背诵记忆的科目,成绩总是不理想。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的 增长,要记忆的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单纯的机械记 忆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记忆的需要了。这就要求我们小学生要 养成理解记忆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记忆力更好、 更快。
☆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我们在记忆材料的时候,只要它是有意义的,就应该向 自己提出“先理解、后记忆”的要求,把材料分成大小段落 和层次,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要从一开始就逐字 逐句地记忆。
例如背古文,如果不把古文的意思弄懂,那么就会像 背天书一样,非常吃力。如果把古文里的实词、虚词都弄 懂了,把全篇的中心意思掌握了,这时再背,就是在理解 的基础上记忆,背起来就有兴趣得多,也快得多,印象也 深得多。
我们说理解记忆效率高、效果好,是不是说只要理解了 就一定能记住呢?这可不一定。对于理解的东西,往往也还 需要多次重复才能记住。有的人理解了某个学习内容,就以 为学习过程已经结束,没有下意识地要求自己记住它们,不 再通过重复加深印象,那样是不可能把学习内容完全、准确 地记住的。
从记忆本身来说,凡是大脑积极思考过的事物,即使 没有记忆它的打算,对它的基本内容也留有深刻印象。比如, 我们看了一场电影,而后把影片的故事情节讲给别人听, 和别人一起评论影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又写成观后 感贴在墙报栏里。经过这些思维活动,你对这部影片内容 的记忆肯定要比那些看过就算了的影片多。尽管你自己没 有提出任何记忆要求,但智力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你 的记忆效果。
小实验
心理学家西拉· 丁· 巴希特曾以历史系的学生为对象 进行过试验。结果证明,通过听课完全理解历史事件意义 的学生,要比只注重背诵事件本身而对其意义理解较肤浅 的学生记得牢固。这说明理解得越深刻,记忆得就越牢固, 越长久。